时间:2024-02-24 05:42来源:东方网 阅读量:11255
互联网飞速发展,人们习惯了刷手机获得各种资讯,带有墨香的报纸、杂志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。
如今在上海的吴淞路上,还仅存着最后一家报刊门市部,而售报员姜俊,37年来每天清晨6点开门卖报,日日做满13个小时,不曾休过一天。
这间门市部见证了报刊的黄金时代,也记录了姜俊从小伙儿变成大叔的大半人生。
今年,门市部的租约将要到期,最后的报刊门市部也许真的要说再见了。
申城最后的报刊门市部
吴淞路529号,一个有些老旧的报刊门市部,12平米的空间铺满了1000多种报刊杂志,守着这里的是65岁的姜俊。连顾客都说:“过节都不休息,实在不容易。”
不时有顾客专程来买报,老姜总能飞快地找到他要的那份,他在这里干了整整37年。
1990年,刚卖了两年报纸的姜俊已经是远近闻名的“卖报状元”,那时的他32岁。知名主播印海蓉曾在1990采访过他:“每年零售报刊60万份,营业额超过11万9千元,居全国报刊发行系统之首。”
状元的成绩单背后,是每天的披星戴月,姜俊每天凌晨5点多去取报,然后开始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忙碌。
“现在报纸经营品种大概是315种左右,我基本上一天要接待3000个读者。”
“每天早上我总是5点半来这里取报纸,这里报纸比较多。”
“我们点报纸是这样子点的, 一五一十、十五廿五、三十五四十…抽开以后,再把它合起来 这样子读者买起来就一张张动作比较快,再一张张嵌进去。”
来买报的很多都是老顾客,姜俊常常一看到人,就能把他要的报纸给准备好。
忙过早高峰,姜俊还会为老客人们,留好需要的报纸,他们有空时来取就行,这是当时的小姜自创的服务,预约留报。而这,也获得了客人们的一致好评。
报纸品种全、服务又好,加上365天不休息,姜俊卖报卖成了全国劳模,还和很多读者成了老朋友。
然而时代在变,如今,纸质报刊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,小姜已经成了老姜,过了退休的年纪,但他的报刊门市部仍然每天准时营业,和读者之间的默契和承诺,也依然没变。
现在,来门市部的除了一些老顾客,还多了不少新面孔。“今天新闻晨报头版正好是张学友演唱会的内容,我是代一个朋友来买的,她现在人在日本。”“一个朋友的女儿写了篇文章在上面,让我看到就买两本。”“我是广东中山过来的,我觉得报刊亭是承载一种历史。”?
“我感到很高兴,真的很高兴,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,我就是觉得可惜,所以才一年一年留下来,我尽职尽心在这个亭子里,但是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亭子的。”姜俊感慨道。
姜俊和不少读者都听到了那个消息,今年,这间门市部的租约将到期不续,告别的这一天也许终归是要来了。
“卖报状元”姜俊,把人生中最好的时光,都留在了小小的报刊门市部里,回看年轻时的自己,老姜很是感慨,他说当年“最最高兴的就是,每天当顾客从我这里买到称心如意的报纸,高兴而归的时候。”
“当初三十岁左右的小伙子,现在已经六十五岁了,希望报刊门市部继续生存下去,即使我退休以后也有人传承,也希望广大的读者能买到他所喜欢的报纸,这是我的心愿。”老姜说道。
小姜变成了老姜
“不让读者吃闭门羹”,是老姜一直以来的座右铭,他就这样在小小的报刊门市部里守了37年,守着这份和读者间的信任与承诺,老姜希望,门市部还能有机会继续生存下去,人们想买报的时候,还能够买得到报纸。
时代在飞奔,人们习惯了手机轻点、了解一切,但用一辈子认认真真地做好这一件事的姜俊相信,飘着墨香的实体报刊、杂志,依旧会有人需要,依旧有着不能被完全替代的人文力量。上海,应该能留得下更多有温度的文化符号、城市情怀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